您好,欢迎进入阳泉市双拥网



双拥征文获奖作品专栏:《魂归何处》(一等奖)
编辑:2021-11-29 16:00:32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常谈常新。他们成为革命英雄的典型代表,永久载入中国革命的历史史册。但更多的无名英雄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虽然他们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但他们在战争年代的无私付出,血雨腥风中的顽强拼搏,硝烟弥漫中的舍生忘死,一直在穷乡僻壤、山庄卧铺、烈士后人中广为传颂,永远活在乡亲们、亲人们的心里。
郁达夫在当年纪念鲁迅先生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五星红旗血染成,作为今天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奋斗,不能淡忘他们的拼搏,更不能无视他们的牺牲。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伫立在西南舁乡烈士陵园,一次次神思飞扬,一次次心潮起伏……
在一块黑色大理石镶嵌的英烈墙上,我找到了大洼村革命烈士王茂德、刘仓元的名字:
王茂德,男,1920年出生,大洼村人。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牺牲,系赵尔陆组建的教导旅三团二部卫生队战士。
刘仓元,男,1926年出生,大洼村人。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参加革命,一九四九年在作战中牺牲。系赵尔陆组建的教导旅三团二部卫生队战士。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洼人,从小我就知道,大洼村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五位先烈血染沙场,为国捐躯。高润怀、高爱科、高二孩三位烈士,在战争年代就魂归故里,独有王茂德、刘仓元同志参加革命后有去无回,尸骨洒落在异乡土地,不知所终。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我走进大洼村革命烈士王茂德之孙王俊明的家里,与王俊明进行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交谈,当王俊明把收藏的爷爷的烈士证、家书、家人寻亲证明摆在案头上时,王茂德、刘仓元投身革命的战斗履迹在笔者的脑海里愈来愈清晰……
王茂德父亲王川宝育有7子4女,儿女众多,家族鼎盛,11个孩子中,只有五子王亮德(抗日战争时期在村里担任副村长,被叛徒告密被捕,在监狱经受日本鬼子严刑拷打,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不久牺牲)和七子王茂德上念过私塾,王茂德排行老七,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村里人叫他七小。年轻时,他与同乡霍树头村的姑娘李转林组成家庭,夫妇二人生有一子一女,但儿子在8岁时因病去世,女儿没有满月就不幸夭折,接连不断的残酷打击,使夫妇二人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1946年3月19日,喜从天降,夫妇二人又生一子,取名王爱云,这个苦寒的家庭终于传出欢乐的笑声。儿子王爱云从出生后就身体单薄,家人恐王爱云难以养活,甚至产生过扔掉丢弃的想法,但王茂德夫妇没有放弃这个从小孱弱的儿子,精心抚养,敝帚自珍,王爱云终于死里逃生,身体一天好过一天,长得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喜人。
1946年,国民党没有停止对解放区的进攻,在完成各项军事部署后,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治决议,于1946年6月26日,开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挥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
王茂德念过私塾,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典型的乡村文化人。五哥王亮德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摧残致死的事,对他影响很深。王茂德目睹了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他痛恨日本鬼子在中国的暴行,更痛恨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他本可以走进学堂,当个体面的教书先生,但他积极听从祖国的召唤,在26岁(1946年)那一年,毅然抛下妻子和出生仅8个月的儿子王爱云,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王茂德和本村村民刘仓元一同参加的革命,其时、王茂德同志26岁、而刘仓元仅仅19岁,二人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赵尔陆组建的教导旅三团二部卫生队战士。起初随部队战斗在石门晋县新境一带。期间,王茂德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这是两封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的战地家书——
家书一:
母亲大人堂前膝下:
敬礼
儿、王茂德
六月初七
具
从这封王茂德写给母亲的家书提供的信息中我们得知,王茂德对家人非常牵挂,并一再嘱咐哥哥们观照他的家人,特别是照顾好他的妻子和唯一的儿子王爱云。同时得知他所在的部队从娘子关开发到河底停留时,肉小(妻外甥)曾经看望过他一次,妻外甥告诉他,他的驴被顽军赶走了。王茂德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还牵挂着他家的驴,现在的人未免费解,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驴是庄稼人养家糊口的好帮手,命根子。他忘不了家里的驴,就理所当然不难理解了。
家书二:(因年久岁远,全信已经缺失,只留后面一部分)
敬礼
王茂德
八月十五日
启
王茂德的家书,向家乡亲人汇报了他在部队的工作表现与战斗踪迹,但他时刻挂念着家人的安康与庄稼、牲畜的情况,家乡的一切时时事事都牵挂着他的心。信中提到的高存银,是大洼村一等伤残退伍军人,参战不久就身负重伤,敌人的子弹从他的嘴巴前面打进去,从后脖子穿出,中弹后他倒在一个斜坡上,头朝坡下,血水顺坡流淌,没有堵塞了喉咙,在残酷的战场上幸免于难,奇迹生还。
“1947年秋,我军在攻占石家庄前,首先攻克石家庄外围重要据点正定城,然后立即调头北进包围了徐水,摆开发动保北战役的架势,目的是诱使石家庄守敌北援徐水,将敌军歼灭于北上途中,然后乘虚而入,解放石家庄。据守在石家庄的国民党第三军罗军长料到,这是我军的调虎离山计,迟迟不派兵出城。为了引蛇出洞,我军钟天民旅长以大无畏的胆略,猛攻徐水,迫使蒋介石对石家庄守敌施加压力,让他们赶快北进。可是,老谋深算的敌军长的主力仍然不离开石家庄。为了尽快把敌人引出来,钟旅长决定智斗顽敌,又一次制造假象,故意放弃徐水,向西撤退。罗军长认为这是我军的溃败,时机已到,于是率第三军离开石家庄北上,准备完成蒋介石南北夹攻我军的计划。我军引蛇出洞终于成功,便趁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昼夜强行军240华里,赶到清风店,抢先占领战略要地。”就在这场清风店战役中,大洼村刘仓元和王茂德两名战士壮烈牺牲。
刘仓元在清风店战役中,光荣负伤。其父刘秀山(小名刘有宝)接到部队通知,前去看望身负重伤的刘苍元,但当他星夜赶到部队后,刘苍元已经重伤牺牲,尸骨无存。刘秀山看望儿子刘苍元得到如此噩耗,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曾在医院见到过王茂德,当时,王茂德腿部遭受重伤,躺在医院养伤。他回乡后,告诉王茂德家人王茂德在部队的受伤情况。王茂德家人心急如焚,1947年12月18日,王茂德姐夫王文元,妻外甥王肉小前去寻找亲人,阳泉工矿区第五区大洼村人民政府为其出具介绍信如下:
介绍信路条一:
此致
(农历)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家人多方寻找奔波,始终没有王茂德的下落。听说王茂德养伤的部队医院遭到敌军包围,敌人炮火猛烈轰炸医院,王茂德不幸牺牲,尸骨无存,不知所终。
家人不甘心,为了使亲人魂归故里,于1950年10月12日,王茂德大哥王忠德,外甥王肉小再次踏上了寻找亲人遗骨的道路,阳泉工矿区第五区大洼村人民政府开具介绍信如下:
介绍信路条二:
敬礼
阳泉市大洼村(农历)一九五0年十月十二日
阳泉工矿区第五区大洼村(印章)
这次寻找,大哥王忠德,外甥王肉小,风尘仆仆辗转燕赵各地半个月,但依然没有找到亲人的遗骨,二人大失所望、悻悻而归。
王茂德牺牲后,妻子李转林痛不欲生,整日以泪洗面。她的痛苦,非当事人难以感同身受。她的家人说,更让她伤心的是,丈夫的家书,仅仅提到她一次:“儿问母亲身安,全家都好吗?我的妻子、小孩也好吗?”就是这一句话,没有想到竟然成了丈夫留给她最后的深切问候。在守寡独居的漫长岁月里,她未免抱怨丈夫的“无情无义”,但她又设身处地为丈夫着想,丈夫整天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哪有空闲顾及儿女私情,给她以深切的关爱与问候?
“就请你给我多一点点时间,
再多一点点问候,
不要把一切都带走;
就请你给我多一点点空间,
再多一点点温柔,
不要让我如此难受”。
用这首歌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再恰当不过了。李转林在丈夫战死沙场后,她没有再婚,27岁守寡,含辛茹苦抚养儿子王爱云。儿子成了她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儿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希望、信念。每当夜深人静,她都要拿出丈夫的信,久久地翻看、端详,泪水常常浸湿她的脸颊。透过书信的字里行间,她仿佛看到丈夫爬上阵地,穿过硝烟运送伤员的身影。她把丈夫的信压在箱底敝帚自珍,以免丢失损坏。丈夫的信成了她寄托哀思的唯一信物。
除了养育儿子,李转林还得抚养她的外甥肉小,外甥父母双亡,从小生活在她家里,家庭的重担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忍辱负重,硬是将无穷的苦难踩在脚下,将全家生存的希望顶在头顶,走过了一个个难捱的秋冬春夏。
王爱云长大后成了家,妻子是邻村人,夫妇二人育有一女两子。女儿王俊英,大儿子王俊明,二儿子王俊生,三个孩子均成家立业,为人父母,生活美满幸福。而她独居守寡50年,终年77岁。
而刘仓元,正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仅仅19岁就为国捐躯,他尚未婚配,更无子女,他死于黎明前的黑暗,留下了一片令人叹息的苍凉。他同战友王茂德一样尸骨无存,家人只在他的空棺里,放进几捧家乡的黄土下葬。父母下世后,每年的清明时节,只有他的侄儿在他墓地焚香烧纸,以此寄托家人无尽的哀思。
在中华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抛家弃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捍卫了祖国的领土,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革命赞歌,用年轻的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今,虽然硝烟已逝、时过境迁,但他们的名字、事迹并不仅仅勒刻于石上,传之于后世,他们的精神光辉,永远光照千秋,永垂青史。
王茂德、刘仓元是千千万万个革命战士中的一员,他们的“故事不多,宛然平常一段歌”,他们的尸骨至今遗落在异乡的土地上,像一缕烟云,似一阵轻风,如一片落叶,难觅其踪,但他和无数为了革命事业而捐躯的战士们一样,虽然尸骨无存,但他们的灵魂永远安妥在家乡的黄土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亿万炎黄子孙的情感依附和精神归宿,成为勉励后人建设祖国前行的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

